紧跟国家领导人步伐,这11个村变化翻天覆地新闻 - 中国新闻资讯网

紧跟国家领导人步伐,这11个村变化翻天覆地
2020-06-09 11:29:19   来源:    
评论:0

一、重庆石柱县华溪村地理位置:华溪村隶属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距离石柱县城约有40km。人口 土地状况:全村542户、1466人中建
一、重庆石柱县华溪村

地理位置:华溪村隶属于重庆市石柱土家族自治县中益乡,距离石柱县城约有40km。

人口/土地状况:全村542户、1466人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就有85户、302人。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9年4月15日

转变前:尽管华溪村所在地山清水秀,但华溪村山高坡陡,土地零碎,人均可耕地面积不到1亩、且土地贫瘠,曾经十分贫困。村中村民的主要农作物为玉米、洋芋和红苕,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为9:1,即便有收成也不赚钱。村民大量外出务工、产业薄弱。

振兴措施:华溪村把产业扶贫作为扶根本,注重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联结,大力发展脆桃、脆李、吴茱萸、木瓜等经果林大约1080亩,树下套种了黄精、西瓜、赤芍、花荞等,将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的比例从9:1转化为1:9。同时村中集中发展蜂产业,将打造蜜蜂小镇。并依托石柱县大力发展大黄水片区的避暑和乡村旅游的契机,发展乡村旅游业,结合水果、蜂蜜产业实现消费升级。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合作社集中经营经果林,使用村集体利益收入的60%分给村集体合作社的成员分红制度,30%经营收益作为扶贫济困基金用于困难群体救助,10%作为集体公益金。

振兴成果:如今华溪村293户农户以925亩土地经营权入股且占股20%,以保底分红或经营收益分红等方式获得收入,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85户、302人增收。2018年实现村集体收入2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2500元。

二、江西赣州市梓山镇潭头村

地理位置: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梓山镇,于都县城东面,距县城11公里,北临贡水河畔,323国道穿村而过。

人口/土地状况:辖18个村小组754户2899人。全村总面积3.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632亩,林地面积188.8亩。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9年5月20日

转变前:曾经的潭头村由于战争创伤及地理位置原因,几十年里长期处于贫困状态,在“十三五”期间仍旧属于贫困村。大部分群众居住在危旧土坯房,电压低、道路差,基础设施薄弱,017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95户398人(占总人口的13.7%),其中:一般贫困户43户217人,低保户51户179人,扶贫低保户2户2人。

振兴措施:组建了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模式,带动385户农户实现土地流转。以富哂蔬菜列为全镇“一村一品”战略特色产业种植面积2000亩,葡萄“五统一分”种植面积800亩,水稻则为传统产业广为种植。村内建设金瑞盛和乐兴园两个农业龙头企业,带领完成流转土地596.4亩,同时吸纳贫困户52户58人组建村劳务合作社;引进青年企业家协会在基地认购200亩土地建立“企业农场”,聘请40户贫困户负责日常管理,根据产出采取工资加提成的方式明晰报酬。实施互联网+扶贫、电商扶贫、绿色生态扶贫、特色产业扶贫、资产收益扶贫等模式,实现脱贫致富。

振兴成果:现在村民人均纯收入比五年前增长了35%。基本完成集中改水、低电压改造、实现了组组通宽3.5米以上的水泥路,98%的农户通硬化入户路;96户享受了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完成改厕385户;宽带网络、广电网络实现全覆盖。2015-2017年,全村建档立卡的贫困户96户398人(占总人口的13.7%)全部脱贫。

三、内蒙古赤峰市河南街道马鞍山村

地理位置:位于赤峰市喀喇沁旗旗政府所在地锦山镇东南8公里处,地处山地、丘陵地区。

人口/土地状况:下辖4个自然营子、6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80人。全村总面积3.2万亩,其中耕地面积6000亩、林地面积2600亩,森林覆被率达90%。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9年7月15日

转变前:马鞍山村曾是喀喇沁旗有名的“落后村”,基础条件差,近300户村民常年生活在大山下,靠着贫瘠的旱地看天吃饭。全村有59户133口贫困人口,部分村民存在思想上的“等靠要”问题、观念上的因循守旧问题。

振兴措施:开发“菜单式”产业扶贫项目,鼓励贫困群众自主发展产业。村两委带头先后成立蒙弘山葡萄专业合作社,建起酒厂。通过采取“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展山葡萄产业。组件专家组开展技术培训,建设高标准山葡萄种植示范区采取统一供种苗、统一管理、统一技术标准、统一品牌、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措施,创造基地产品品牌。在各级政府的支持下到2020年计划增加山葡萄种植面积2000亩,把马鞍山村所有的贫困户都纳入合作社中来,山葡萄总面积达到5000亩,可带动山葡萄种植户600户。同时依托本土优势资源,发展旅游产业,目前村中修建12户“农家乐”。

振兴成果:2014年,马鞍山村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村中“农家乐”年接待游客3万余人,年旅游收入约130万元。马鞍山村贫困人口从2015年底的55户133人降低到2019年的4户7人,贫困发生率降至0.61%。目前,全村已实现产业扶贫全覆盖,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50元。

四、甘肃武威市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富民新村

地理位置:位于腾格里沙漠之南,祁连山之北的甘肃武威市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兴建于2017年4月,2018年竣工。

人口/土地状况:已搬迁安置南部山区8个乡镇移民1379户4580人,有6个小区、16个村民小组。村内有完全小学1所,幼儿园1所,标准化村卫生室6所。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9年8月21日

转变前:40年前,富民新村还是一片一眼看不到头的荒漠。由于土地沙漠化,富民新村为数不多的老居民被迫迁往祁连山区。居住在附近山区的群众吃水靠挑,生活靠天。很多村民家中即便有农田但广种薄收,入不敷出,为了维持生计只能外出打工。

振兴措施: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的要求,当地党委政府引导群众发展肉羊、肉牛养殖和设施蔬菜种植产业,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成立了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建成了万头肉牛养殖基地,建成养殖暖棚372户1488座。此外,古浪县农投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富民新村建成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示范基地,1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里示范种植了西瓜、西红柿、甜瓜、小乳瓜、彩椒等新品种,通过示范推广、技术培训等,带动富民新村贫困农户建成日光温室220座。富民新村采取“合作社+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加快推进养殖小区建设。贫困户将每户4座养殖暖棚补助资金2.8万元投入10个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为贫困户联建养殖暖棚,同时引进云朵玫瑰产业种植项目。

振兴成果:截止到目前富民新村已累计投畜羔羊1.8万只,肉牛1645头,出栏羔羊8200只,存栏1.08万只。村庄东侧135户农户自建540座养殖暖棚,已投畜5000多只,投畜还在进行中。搬至富民新村的群众几乎家家都有设施大棚,家家都在合作社有投入或个人搞养殖。产业完善、壮大,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向好。

 

五、河南新县文殊乡东岳村

地理位置:位于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西南14公里。

人口/土地状况:辖24个村民组,41个自然村,共634户、2236人。2017年2月成立东岳党总支部,共有党员48名(含预备党员一名),村两委成员5名。全村总面积8.7平方公里。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9年9月17日

转变前:光山县位于大别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是典型的农业大县,贫困人口基数大,曾是国家级贫困县,传统农业占比例较大是导致该县贫困人口众多的原因之一。位于光山县的东岳村历史悠久,是首批中国传统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但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村,原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45户585人,建档立卡贫困户占全村人口近30%。

振兴措施:东岳村地处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采取多种形式传承红色文化,发展乡村旅游。投资500多万元修复了李先念旧居和明清古居,推动乡村“红、绿、古”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促进一二三产的深度融合。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积极承接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农家乐、农产品种养殖等项目,培育了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目前,该村已形成一条集观光、休闲、田园采摘、农家餐饮、乡村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路线,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支撑,农民群众既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又达到了在家不出门能就业创收的目的。

振兴成果:2018年,东岳村实现整体脱贫,东岳村共接待游客5.53万人次,实现井喷式增长,全村实现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53元,顺利脱贫摘帽,全村634户村民中,原有贫困户145户,如今只有2户仍未脱贫。并被住建部首批命名为“中国传统村落”。

六、成都市郫都区战旗村

地理位置:地处横山脚下,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三市县交界处。

人口/土地状况:全村有506户农户,1682人,村党支部下设9个党小组,有党员67人。幅员面积2853.8亩,耕地面积为2158.5亩。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2月12日

转变前:40余年前,由于贫困战旗村村民吃不饱,住的都是没有墙壁的茅草屋。战旗村的率先推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领先于全国大部分村庄,在上个世纪就成为了省、地、县闻名的先进村,但在发展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由于村里作坊数量众多,这些作坊使用燃煤锅炉,污水直接排到河沟中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振兴措施:在国家政策号召下、战旗村先后办起了包括砖厂在内的12个集体企业。2005年开始村集体便每年为村民发放以工补农款支持农业发展,人均40元。依托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战旗村将产业兴旺放在重要位置,通过支部建在产业上,建立了“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统筹管辖村中各类资源,不断寻找新的农业增长点。通过入股经营、自主开发、直接挂牌等方式建设乡村振兴学院、乡村十八坊等项目,为乡村振兴教育理论培训+实践基地的打造提供支撑;引入企业,塑造出3A级景区,连通城乡、拓展农业产业链;通过互联网持续拓展农业产业链,注重技术创新与品牌打造。

振兴成果:2018年,战旗村文旅产业产值达6500万元,增长300%,村集体资产5700余万元、增长24%,集体收入增加320万元,预计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4万余元,增长10%。2019年,战旗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录。战旗村的产业发展带动每一个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一员,高额的村集体收入为全村村民承担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费用,为老人小孩等提供生活补助,为村民提供福利待遇。

七、海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

地理位置:位于南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北部,北部与海秀镇交界,西部与永兴镇交界,距离镇人民政府所在地——石山墟约3公里。

人口/土地状况:总户数652户,人口3116人,辖有美社、儒黄、春藏、吴洪、博抚、美富、国群、官良8个村庄。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4月13日

转变前:坐落于火山附近,昔日的施茶村,由于遍地都是石头,村民只能在石头缝里‘扣’出一点土地用于种植农作物,传统农业开展得十分艰难,村民种植种地瓜、木薯、水稻等传统农作物只能自给自足,因为生活条件艰苦、村中劳动力、青壮年大量外出务工维持生计。

振兴措施:经过多次尝试,施茶村领导发现了石斛适宜在施茶村进行种植,际充分利用了自身优势,仿原始自然的生长环境种植石斛,保障品质。在石斛园运用太阳能物理杀虫灯、智能喷灌系统等新技术,2019年石斛种植规模达到1000亩以上。并对石斛进行深加工做成石斛饮片、石斛酒、石斛化妆品,拓展产业链条。坚持对自然环境及古村落文化的尊重,发展旅游业以吸引旅客,组织保护性的修复古村落遗址,原来废弃的石屋修复后将变身古色古香的火山民宿。打造了一条连接了8个自然村,长达20公里的旅游道路。旅游公路沿途连接了火山口世界地质公园外与4个火山口,9个火山溶洞。将施茶村及沿旅游岛路的所有环节串联起来,将施茶村本身的资源优势利用的更彻底,带动整个区域的旅游发展。

振兴成果:施茶村在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后,村民可通过入股和在产业园工作两种方式获得报酬。2013年,施茶村人均年收入3600元多一点、2017年达到14500元、2018年达到18830元、2019年达2.4万元,年均增长超30%。2017年石斛相关产品销售产值达到400多万元、2018年,施茶村的石斛产值已超过800万元。2019年12月24日,施茶村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名单。

八、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许家冲村

地理位置:位于三峡大坝坝头库首第一镇、湖北宜昌市夷陵区太平溪镇距离国家5A级风景区坛子岭1公里。

人口/土地状况:辖4个村民小组,609户,1435人。1994年1月,三峡库区开始蓄水,库区的原许家冲村、西湾村、覃家沱村的村民搬迁到了大坝左侧的半山腰,组成了新许家冲村,许家冲村人口中三峡坝库区移民占比达88%,区域面积6.78平方公里。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4月24日

转变前:作为一个移民村,在合村之初,失去生产资料的村民“等靠要”思想严重,加上人员复杂、政策不一,矛盾十分突出,村民一言不和就要上访,曾是远近闻名的“上访村”、“扯皮村”。同时许家冲村突出的问题还有村容村貌脏乱差、基础薄弱,是一个贫穷的产业空心村,且村中党员年龄整体偏高,文化程度偏低。

振兴措施:充分利用“近坝、靠闸、临港”区位优势,积极开展“三乡工程”试点,通过扶持创业带就业、招引项目扩就业、培训技能促就业。确立了以“党建+旅游”为方向,探索“党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发展方式,引进区属国有企业经发集团组建宜昌许家冲乡村旅游开发有限公司,规划建设以“移民文化陈列馆”党建红色旅游线路为引领的大国重器游、高峡平湖游、三峡茶谷游三条精品旅游线路,引导发展民宿等旅游服务业,带动移民就业增收。引导村民发展旅游餐饮、休闲民宿、物流货运等服务业态,组建圣至星园旅游专业合作社。全力打造三峡茶谷东大门。引进全国农业龙头企业萧氏茶业集团,投资3500多万元建成穴盘育苗温控联动大棚、蔬菜大棚和现代化木本油料加工厂。引进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龙峡茶业集团,投资2000多万元建成龙峡茶博园。培育发展电商物流,促进村民创业就业。引进湖北九座山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建设移民双创示范街。

振兴成果:该村去年旅游接待9万余人次,总收入达300多万元,同比分别增长200%、230%。以艾草为特色的“三峡·艾”民宿去年创营业收入260万元,增收100万元,两家龙头企业吸纳固定工和季节工320多人,月收入3000元。通过移风易俗,全村红白喜事比过去下降了50%,办场宴席比以前节省近2万元。通过“三在工程”实现了由落后贫困村向先进富裕村的华丽转变,先后获得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省移民安稳致富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9、山东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

地理位置:位于济南东部章丘境内,胶济铁路穿村而过,309国道距村1公里,102省道距村1.5公里,西邻世纪东路。

人口/土地状况:现有村民1160户,人口3384人,下设3个党支部,12个党小组,党员145人。由东涧溪、西涧溪、北涧溪三个自然村组成,村地下有纵横交错的地道网,据专家考证建于元末明初,长度达5公里。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6月14日

转变前:即便三涧溪村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却始终没有发展起来。垃圾成堆、污水横流、遍地尽是低矮平房,这就是过去三涧溪村的现实面貌。当时的三涧溪村是出了名的穷村乱村,在六年换了六个村支书,村集体没有一分钱收入,还背负着60多万元的外债。

振兴措施:为了让三涧溪村家家户户都有事可做,三涧溪村村党支部组织开展“联户带富”行动,每名村干部联系一户贫困户。针对不同群体,为他们寻找不同的致富路。村党支部引领他们进行土地“三权”分置,统筹管辖不同土地资源,建设了农业生态示范园、农事体验园、采摘观光园和生态养殖示范区。依托本土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优越的自然风光,打造人文特色鲜明、城乡融合、古香古色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了日光大棚、种植合作社等项目可供游街体验农业观光、采摘。在特色项目上,三涧溪村依托济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一处猪猪乐园,修建改建20-30个农业特色大棚,将800多亩的分散园区集约开发、集中管理。三涧溪村自2006年开始就实施工业园区的建设,目前为止已吸引了包括十余家高新科技研发型企业在内的70余家企业入驻。

振兴成果:如今,三涧溪村里800多名劳动力在工业园的企业上班,月平均收入在3000元以上。村中存款达到百万的人逐年增多。在三涧溪村村民的房前屋后停满了车子,全村共有900多辆,户均将近一辆。2019年,三涧溪村村集体收入由2018年的263万元增加到303万元,2020年底有望突破1000万元,村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

十、辽宁抚顺市东华园社区

地理位置:位于辽宁省抚顺市顺城区前甸镇。

人口/土地状况:东华园社区是抚顺市采煤沉陷避险搬迁安置小区,始建于2013年,2016年10月交付使用,2019年年末有住户5000余户、12000多人,后续继续进驻1500户。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9月28日

转变前:抚顺因煤而兴,采煤在给国家和地方经济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形成74.7平方公里的采煤沉陷区。居住在该区域的村民住房东倒西歪,不敢呆在屋里,在沉陷区的房屋存在倾塌风险。同时煤炭资源的枯竭也为抚顺带来了一定的民生问题。而才搬迁仅东华园社区是,社区也存在仅有一个私人小诊所、医疗卫生资源不足的情况。

振兴措施:为保障民生,东华园社区与顺城区民政部门、辽宁省慧明康复养老服务有限公司合作修建了400平方米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指挥中心,,在东北地区首开先河建设的社区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居家老人使用智能终端,与中心工作人员语音或视频实时互动,能够及时得到助餐、助购等八项助老服务。社区建成一所普通幼儿园、一所国际双语幼儿园满足居民需要。社区党总支全面规划建设了使用面积为245平方米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医疗卫生服务站将依托“互联网+服务”模式,与抚顺市中心医院、顺城区人民医院建立“医联体”,实现远程会诊,提供委托管理消毒等后勤保障服务,通过调动社会力量、广泛联系相关企业,为社区居民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长期就业信息发布。建设以中小型手工艺制品为主的微型社区工厂,为社区待业居民或已退休老年居民提供就业或再就业平台。

振兴成果: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东华园社区居民的交通出行更加便捷,教育需求的得到满足,医疗卫生服务更加到位,养老问题得到保障,同时社区居民在社区党总支的带领下,就业问题得到解决,民生得到保障。

十一、广东清远市、英德市连江口镇连樟村

地理位置:位于广东省英德市连江口镇东南面,距镇政府约13公里。

人口/土地状况:全村拥有人口2146人、耕地面积1100亩,村办事处设在马下村,辖区下辖17条自然村。总面积31.83平方公里。

国家领导人到访时间:2018年10月23日

转变前:曾经的连樟村是广东省省定相对贫困村,村庄破烂,道路泥泞,村民收入薄弱,生活困难,青壮年不愿留在村中发展,连有摩托车的人家都没几个。主导产业为农业,存在产业类型单一、主导产业薄弱缺乏特色、耕作分散没有技术支撑、缺乏其他辅助产业等问题。村民以外出务工收入为主,留守人员老人居多,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村民发展意识淡薄,“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此外,村党支部“软弱涣散”,工作形式主义严重,且60岁以上老党员人数近半,党员年龄结构严重不合理。

振兴措施:连樟村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创立了英德市首个党总支部+直属支部+核心支部的村级支部工作模式。建立了以“四议两公开”为核心的重大事项决策制度,形成了“支部建在一线、党员干在一线、作用发挥在一线”的基层党建新格局。在当地政府与碧桂园集团的协作帮助下开始规划改革,探索“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发展路,建设碧桂园连樟村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集结农业有关高精尖技术。建设连樟乡村振兴学院,通过教育培训、管理培训和技术培训“三位一体”,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创业能力。由德市碧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牵头进行申报建设连樟村果菜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着力建设从良种繁育到生态种植、生产加工、冷链物流、品牌销售、科技创新相融合的全产业链产业发展模式,形成生态种植、标准化加工、品牌销售、体验休闲和一二三产业高度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园。

振兴成果:连樟村村集体收入3年增加了80倍。截至2019年底,全村54户130名贫困人口全部达到脱贫退出标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家庭年人均收入达22491元,村集体收入达68万元。越来越多的村民家里都买起了小汽车。村里的小孩也有了校车接送,村民搬进了三四层高的楼房,人居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

 

聚焦更多热门资讯请扫码关注
免责声明:本站刊发的所有资料均来源于互联网,并不代表本站立场,若无意中侵犯了某个媒体或个人的权益请告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相关信息。